电子烟行业究竟发生了什么?(深度好文)

2022-02-15 11:04:55
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,2021年,中国很多城市的大街小巷都会开出这样的店。

店铺虽小,但时尚摩登,乍一看像是在卖数码产品。不过,“XX数码”和“XX手机”两个字并没有标注,让人一时间不解,不知道卖的是什么。

直到打开手机搜索店名,才恍然大悟,“原来是卖电子烟的。”

法规规定同类店铺不能做“公开宣传”

关于电子烟的新闻,2、 3 年前曾一度在互联网上占据主导地位。罗永浩、陈冠希为其平台,多家公司在美国上市,市值高达1000亿。

但从那以后,电子烟突然消失了,直到以街头小店的形式低调而密集地回到人们的视野。

在此期间,电子烟行业发生了什么?

不知不觉,当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吸电子烟的时候,这个备受争议、注定暴利的行业是如何悄然侵入人们的生活的?

今天,白年就带大家一窥电子烟行业背后的资本秘密。

2004-2013年电子烟“烈士”

与原产于美洲的烟草不同,电子烟不是进口的。2003年,一个中国品牌生产出世界第一支电子烟,距今还不到20年。

拉开序幕的中国品牌叫“如烟”。

就像它的名字一样,如烟的诞生颠覆了整个烟草行业,也让被巨头垄断的烟草市场未来一片狼藉。但它也像一团烟雾一样迅速升腾消散,仿佛从未存在过。

与后来的逐利者不同,如烟的初衷不是为了给烟草市场添火,而是“舒舒服服地”戒烟。

发明它的人叫韩立,是一位中药师。和很多大人一样,进入社会之后,韩立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,抽的越来越猛。

电子烟之父韩立

这时,父亲因吸烟得癌症的消息,让他萌生了戒烟的念头。

但戒烟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。韩立尝试了尼古丁贴片,但每天晚上把贴片贴在肚子上的时候,他总是一身冷汗从噩梦中惊醒。

戒烟失败。身为药剂师的韩立在想,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在保持凉爽的同时降低吸烟的危害?

于是,他尝试以高浓度尼古丁溶液为烟油,以发热电阻丝为热源,从而设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以尼古丁为基础的电子烟产品。

同时,韩立还设计了高、中、低、弱4种烟碱烟弹,通过逐步降低烟碱含量,帮助人们摆脱对香烟的依赖。

一年后的2004年,韩立将自己投入的产品命名为“如烟”,并成功量产。在那个中国人均年收入不足1万元的时代,如烟售价599元/件,最贵的管型产品高达1.68万元,似乎是奢侈品。

“如烟”对电子烟用户的定位是:中年烟民,有钱有品位。

如烟进入市场之初,围绕“戒烟”功能进行了大量宣传,说出了定下品牌基调的口号:贴心关怀,如烟。

听起来是不是很中年?

如烟广告充满中年色彩

如烟出现后,电子烟“无明火、无焦油、无二手烟”的优势迅速颠覆了人们对烟草的认知,仅用了7个半月就卖出了2.3亿元。

电子烟技术似乎即将在传统烟草市场掀起一场风暴。

但遗憾的是,电子烟真的无害吗?不,只是“如烟”的广告,并未提及电子烟的危害。

2006年,央视曝出如烟的戒烟效果是假的,打假名将王海也上阵,指责如烟的产品有害,涉嫌欺骗消费者。

国家烟草专卖局对多家媒体表示,如烟的宣传涉嫌虚假、违背科学理论,要求规范电子烟市场。

被舆论指责后,如烟的品牌价值一落千丈,公信力瞬间跌入谷底。

无奈之下,韩立将如烟的销售重心从国内转移到消费水平较高的海外市场。

这次转会给如烟带来了短暂的翻身机会。

如烟进入欧美市场后,新颖的电子烟吸引了众多好莱坞影星的关注,如烟通过名人传播迅速打开了销量。

“小李子”爱抽电子烟

在成立的第三年,也就是2007年,如烟全球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,销量突破30万辆。同年,它还

《三龙国际》

以 .

但如烟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。

2009年,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FDA)颁布电子烟全面进口禁令,直接封杀了如烟的生活方式。

与此同时,如烟试图通过申请世界专利来保护自己的产品,但一直没有获批,导致海外仿制品不断出现。

这一年,如烟亏损高达4亿元。

这个时候,就像是烟,不是里面的人,也不是外面的人。国内市场口碑震荡,国外市场再度受阻,从此走下坡路。

终于,2013年,如烟被世界第四大烟草公司“帝国烟草”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。

创业圈里有一句话电子烟代工

“领先一步是先驱,领先三步是烈士”

. 虽然韩立和如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电子烟产品,但市场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接受电子烟。

就在如烟被收购前一年,美国两家烟草公司起诉FDA“禁止进口”,FDA败诉,美国电子烟市场重新开放。

但如烟再也没有卷土重来。

2014-2018 疯狂资本

虽然如烟倒下,但资本却看到了电子烟市场的巨大蓝海。

菲莫国际、英美烟草、帝国烟草、日本烟草四大国际烟草巨头开始通过收购进入电子烟市场。

考虑到生产成本和生产经验,这些巨头将代工厂设在中国制造中心:

深圳

.

据《纽约时报》2014年统计,以深圳为核心的电子烟供应链生产了全球市场90%的产品,总产量已超过3亿支。

深圳成为世界电子烟制造中心

大量海外订单的涌入也刺激了中国代工技术的快速发展。而它们将成为国内电子烟品牌重新崛起的重要基石。

在如烟收购的第二年,2015年,电子烟以欧美潮流文化的形式重新进入中国,深圳也举办了首届电子烟博览会。

刹那间,国内的电子烟品牌从如烟家增加到了四百多人。

就像在智能手机诞生之前,华强北的“山寨机”大军,此时的国内大部分电子烟品牌,没有内涵,没有营销,没有推广,以为海外巨头谋生。数十家电子烟代工工厂,甚至挤在深圳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小型科技园区,都以家庭作坊的形式生产电子烟。

电子烟品牌中国转型之路直到2018年才开始。

今年,美国烟草巨头“Alteria”收购了硅谷 35% 的股权电子烟品牌Juul,让 Juul 的估值高达

380亿美元

.

这件事让中国资本看到了电子烟品牌巨大的增值空间。要知道,当时的深圳,做电子烟生意的门槛很低。

500万可以买一个品牌,5000万甚至可以赢得顶级品牌

.

随着资本的涌入,很多国内的电子烟品牌电子烟代工,从海外代工转向国内。其中,跑在前列的品牌是“悦刻”。

RELX悦刻创始人王颖曾任优步中国区高管。

电子烟代工_苏州电子烟代工企业_mk电子烟是谁代工的

借助电子烟业务,王颖一度成为“中国女首富”

凭借敏锐的嗅觉,在选择电子烟创业时,她立即找到掌握核心生产技术——“电子烟雾化器”生产工艺的深圳公司“Smol”为悦刻代工。

在悦刻诞生之前,国内电子烟产品以开放式为主,俗称“大烟”,发热量大,体积大但使用不便。

RELX 采用更便携的吊舱技术。通过与Smol的合作,悦刻的产品首次配备了业界最先进的陶瓷雾化芯和尼古丁盐技术。

这项技术产生的蒸汽较少,不会过度刺激喉咙,并被宣传为“相对健康”,但它可以让尼古丁像真正的香烟一样被吸收到血液中,从而缓解吸烟的渴望。

RELX悦刻除了承载新技术,在产品设计、包装、营销等方面也下足了功夫。

与如烟不同,悦刻针对追求时尚的年轻人。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审美,悦刻采用了类似苹果手机的极简工业风进行包装,还引入了水果、汽水等新奇口味。

据介绍,RELX悦刻推出第一款产品时,当时电子烟行业的平均包装成本是2元,但RELX足足花了13元,还附赠了9页的产品说明书,彻底颠覆了吸烟人群对电子烟粗糙度的第一印象。

电子烟包装模仿智能手机

在中国的电子烟赛道上,RELX悦刻遥遥领先。

从创始人王颖决定入局,到悦刻推出首款产品,仅用了三个月时间。如此坚决的创业速度,得益于代工模式在电子烟行业的盛行——新品牌可以依靠成熟的代工,节省成本,缩短产品研发周期。

2018年,悦刻开业第一年就销售了50万支烟支和590万支烟弹,收入1.33亿。

第一年营业收入超过 1 亿的企业。如此诱人的前景,吸引了刚刚经历过P2P风暴的资本,如鲨鱼般涌入。

一时间,电子烟行业掀起

《万烟之战》

,只能用“疯狂”来形容。小野、雪加、柚子、魔笛等新品牌层出不穷,让消费者眼花缭乱。

他们背后的创业者包括来自互联网的高管、从业多年的工程师,甚至还有微博名人。

2019-2021 从全网封锁到卷土重来

2019年,悦刻成立的第二年,“万烟之战”如火如荼。

比如前新东方讲师、锤子移动创始人罗永浩,也瞄准电子烟赛道,成为电子烟品牌“小野”的合伙人。

电子烟品牌“小野”平台罗永浩、陈冠希

但罗永浩不愧为“行业灯笼”。

2019年11月1日,老骆刚转发了一条微博,打算在小野电子烟在京东预售时高调宣布。20分钟后,政府下发《关于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侵害的通知》,

要求不得通过互联网销售电子烟,不得通过互联网发布电子烟广告。

这个禁令基本宣布了对小野等人的死刑电子烟品牌。

2018年以来,为了实现快速扩张,大部分电子烟品牌玩了一套

“资产之光”

玩的。表现就是品牌负责把控营销和销售环节,将这些需要资金和技术的“重活”的研发和生产一揽子外包给代工厂。

在这种情况下,网络营销和销售就成为了一个品牌生存的关键。

然而,随着政府禁令的出台,电子烟品牌的线上扩张之路已被彻底堵死,唯一剩下的就是花重金开设线下门店。

于是,电子烟行业像共享单车、网约车一样,随后催生了一个经典

《燃烧的战争》

.

不得不说,作为互联网的“正规军”,前Uber高管王颖在这场“烧钱大战”中可谓得心应手。

禁令颁布的同时,悦刻启动了新零售“361计划”,宣布未来三年总投资6亿,开发1万家悦刻线下门店。

RELX悦刻全国门店

RELX悦刻的竞争对手Pomelo也立即发布了“万店”计划,宣布将为每位店主提供最高118万的开店补贴。

在这种烧钱的战争中,竞争的是谁拥有最多的财力。期间,大量小品牌将被洗牌。

天眼查数据显示,仅2020年上半年,就有1800家电子烟企业被工商注销。

同时,随着烧钱大战愈演愈烈,资本的贪婪也体现的淋漓尽致。

为了获取新客户,电子烟品牌开始在年轻人附近开店,比如大学城、电影院、网红街附近,甚至是小学门前的食堂。

据新华社 2019 年报道,

我国电子烟使用人数已达1000万,15-24岁年龄段使用率最高。

那些曾经标榜“社会责任感”的电子烟品牌,并没有让很多人戒烟,反而变得时尚新潮。

“年轻人的第一口烟”

.

电子烟在这一刻终于暴露了自己的“原罪”。

无良商人卖香烟给小学生

电子烟会有未来吗?

随着中国电子烟行业发展到今天,业务格局似乎是“大局已定”。作为行业龙头的悦刻,现在占据了近80%的市场份额,而小野和鱼子等公司则占据了剩余20%的市场份额。

此外,一大批小公司正被吊死,即将被扫地出门。

然而,真正能颠覆行业的“监管锤”还未到来。

2021年3月22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《关于修改的决定(征求意见稿)》,在补充规定中增加了一条:

“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,参照本条例有关卷烟的规定执行。”

未来,如果电子烟行业完全“参照香烟”管理,品牌商将面临两大致命打击:一是

重税

,二是

垄断

.

根据中信证券的研究,

国内传统卷烟整体税负占终端零售价62%左右

. 这也意味着,如果电子烟按照传统卷烟重税,电子烟价格将被迫上涨2倍左右。

这种价格震荡,不是年轻的电子烟消费者和品牌能够承受的。

此外,如果国家对电子烟实行“许可制度”,并允许来自世界各地的烟草公司加入行业竞争。那么,随着传统烟草企业的生产和零售渠道遍布全国,即便是行业龙头悦刻,也将难以抗拒“国家队”的进入。

国家队进场,京城难生存

当然,回过头来看,电子烟行业受到严格监管,这始终是一件好事。

在资本的推动下,如今的电子烟行业已经从“戒烟”的初衷变成了“年轻人的第一支烟”,社会再也不能容忍电子烟行业继续“野蛮发展”。

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随着监管锤的落下,那些贪婪疯狂的资本终将迎来自己的末日。

而电子烟也将回归“戒烟”的初衷。

~全文结束~

感谢您的阅读。如果觉得文章写得好,请关注我,转发,收藏,点赞。

首页
产品
新闻
联系